邵文欢:影像拓展与视觉自由的精神维度

来源:胡润百富
作者:Chris Fei
发布时间:2017-09-11

对“客观世界”的观看欲望,使邵文欢从绘画转向摄影。不满足观望,又让邵文欢的摄影有了当代的绘画性,通过一种介于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媒介,在客观与主观之间寻找和把握一种更为合理的尺度。这也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艺术之道在有意与无意之中有所暗合。

邵文欢个人照.jpg

邵文欢

出生于新疆和田,童年生活在江苏常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于2002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研究生,期间赴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修。毕业留校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副教授。


个展

2016年 《膜——再造“真的非真实”的一种方法》 上海1933当代艺术空间

2015年 《万籁俱寂》 M97上海当代摄影空间

2011年 《迷园》 北京时间机器

2010年 《不明......》 上海全摄影画廊

2009年 《换位》 上海东廊艺术空间


摄影也许是呈现的路径

认识邵文欢好多年,还是第一次走进他的工作室。在他的作品前深聊影像的视觉表达,总的感觉是邵老师在给我上课,为此,我非常感谢。作品中,邵文欢挥洒颜料,似乎并不在意摄影的媒介特性,似乎将重点放在了视觉的表达上,事实是,就当代审美而言,影像视觉与绘画描述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剩下的便是与精神相关的链接了。

邵文欢喜欢摄影,喜欢在古老的手工银盐涂布技术与当代的数字成像技术间穿梭,在“客观”记录与主观涂绘间重叠。邵文欢说:“我摄影的目的就是让现实的话题成为引子。人们看一张照片,也许认为其在物理性上和轮廓上是差不多的,在概念上也是相应的,但事实上我并不认同。它的记录性或纪实性束缚我们就到此为止,但如果你了解视觉自由度的关系时,可能就要注意这个陷阱,想想要逼真到什么程度能让人跨越‘事物真实的藩篱’,能上升到意识的更高层面,这才是艺术上所追求的视觉根本。”


《或在此-仿视屏系列》之一-摄影装置-综合艺术手段-182cmX361cm-2006年.jpg

《或在此- 仿视屏系列》之一 182×361cm  2006


邵文欢选择影像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源自于少年时期的偶然。有一次,在新疆,邵文欢偷偷地将母亲的双反相机拿出来,拍了一张邻居小朋友站在管道上的照片,据说这是邵文欢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据说拍的非常美,而这个第一张照片让艺术家有了一种影像的情结、对于影像魅力的情结。邵文欢惊愕于一个小小暗盒制造出来的神奇,憧憬于魔法师般的神秘与神奇,正是这种情结与憧憬,让邵文欢在完成所有的艺术课程后,选择了摄影作为他的艺术媒介。邵文欢说他选择以摄影为主要手段看重的是摄影客观性,由于对光学镜头所产生的客观性的不满足,他便在摄影基底上施以各种涂绘、擦刮、蚀化等手法,借助这些语言所产生的丰富、微妙意蕴来传达他对当下和历史的种种认识。这种深入探究各种媒介的经历,让他竭尽可能地尊重各种媒介的本体性差异,又不拘泥于僵化的样式规诫,糅合各种手段来为他所用。摄影的主观性(选择对象、角度和定格,以及各种暗房技术等,都取决于拍摄者的观念)于当代人而言已是常识,但邵文欢的思维与主观却从客观上改变了视觉的终极呈现。


《变暖的园林》-综合艺术手段在亚麻布上(摄影,明胶银手工涂绘感光,丙烯绘画,拼贴等)180cm×600cm(200cm×3联)2007-2016.jpg

《变暖的园林》 180cm×600cm  2007-2016


影像一定是表达的方式

站在一组题为《园林》的作品前邵文欢这样说:“我的作品的确离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有些距离,在整个创作过程上也有所不同,它只是保持与摄影核心方面的关系,或者说基于自身对摄影的认识,我利用了这种媒介的特质来完善作品的意义。”邵文欢从摄影介入,将拍摄对象置于另一种艺术语言,然后用镜头这一特殊的工具,以再现的语言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视觉诉求,接着艺术家以主观的个体,以自我干涉的方法去改变镜头中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有时会运用画笔颜料,以手绘的方式去改变作品的视觉表达,这也许就是邵文欢所说的“摄影核心”。


暮生园之七--综合艺术手段在亚麻布面(摄影、明胶银手工涂绘感光、丙烯绘画等)--180x300cm--2012.jpg

《暮生园之七》 180×300cm  2012


纵观邵文欢的艺术线索,似乎有一条或明或暗的路径,从《国际旅游者》开始奠定了他以摄影为主要手段展开创作的基础,也确立了他的专业形象。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游走时,以一些著名景点的游人为主要拍摄对象,展现了大众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产业的发达、繁盛以及对于人(旅游者)的潜在影响。在这个系列中,他已经着手尝试把影像与绘画相结合了。这种部分呈现了某种绘画性再现的努力背后,其实既有着他对于影像生产方式的思考,也有着他对于大众文化的反思。然后便是《园林》——中国园林、山水的符号性很强,邵文欢通过对“具体”的消解,探寻一种更深远的维度,这是一种精神层次上的探寻。这样似是而非的园林,事实上更多地是在扩展园林这一符号,艺术家用符号来转移摄影的图片性,从而消解其作品被作为一种简单层面的风景而被欣赏,艺术家更希望人们去感知它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和气质,去描绘“具备精神深度的风景”。基于体悟的敏锐度和对于视觉语言的把握能力,邵文欢对作品进行了尽可能精微、细腻的营造和把握,这一切又是基于他对自己所关注问题的殷切度。


暮生园之四--综合艺术手段在亚麻布面(摄影、明胶银手工涂绘感光、油画等)--180x300cm--2012.jpg

《暮生园之四》 180×300cm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