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兴起于2017年,但仅仅两年的时间,被贴上神话标签的无人超市,一夜之间跌落神坛。 第一梯队玩家相继退出,目前还在做这门生意的玩家不多了,且都尚未实现整体盈利。 有人还在继续开店,试图跑出可盈利的单店模型,有人选择及时止损,转型技术方案供应商,服务B端。
从疯狂到理性
2016年10月,马云的演讲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无人零售赛道一时炙手可热,创业者接连入局:2017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无人超市“淘咖啡”,5天内产生7000笔订单;2018年1月,在西雅图的亚马逊总部一楼,亚马逊的首个无人超市Amazon Go开业。
2017年6月28日,创新工场宣布完成对F5未来商店的3000万元A+轮融资;两天后,缤果盒子也宣布已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1亿元……2017年新零售领域投资事件共507起,无人零售投资事件以126起位居第一,投资金额达43亿元。
从2018年开始,无人超市、无人零售开始退烧。大量无人零售企业像触及了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倒闭、裁员、融资受阻、撤点等一系列消息不断传出。2018年年初,无人货架领域的头部公司之一、于2017年6月成立的猩便利,在先后获得1亿元天使轮融资和3.8亿元A1轮融资后,突然被爆出大量裁员,引起行业震动。
2018年2月份,成都的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因扩张过快,以及投放策略出了问题,被曝停运,从开业到停运仅有4个月的时间,该项目也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倒闭的无人货架项目。与此同时,GOGO小超的运营企业成都小芒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GOGO无人超市”项目,也陷入暂停营业状态。
无人零售出路在何方?
过去的两年里,大约有七成的无人便利店品牌倒下,无人便利店已经过了跑马圈地、大肆开店的时代,经过洗牌后的无人便利店行业会专注精细化运营,提升选品、选址等零售基本功。
事实上,无人便利店要想真正做到便利,高密度的铺点是必须的,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规模化。规模化不仅仅是对项目硬件设施生产的供应链提出了非常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店内销售商品的供应链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后者,不仅仅是依靠资本就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也就更加意味着,巨头们可能更适合在这个赛道“驰骋”,而非创业玩家。比如亚马逊公司就正在计划在未来几年间,在全美开设 3000 家 Amazon Go 无人零售店。
同时,任何技术革新还是需要回归商业本质:是否降低成本,是否增加销售,而从目前行业内的解决方案来看,都无法做到。对顾客来说,除了好奇,也很少会因为无人技术而光顾无人店,也就是说,用户体验方面并没有得到提升。
无人零售的模式基于空间载体上建立人与消费的链接,它的优势是缩短了消费时间和增加了便捷性,本质上没能颠覆和发生革命。业界认为,基于这种模式上的商业操作也不是无利可图,于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体验就变得相当重要。
因此,无人零售发展的方向还应该强化服务,随着技术的成熟,低成本的无人化方案会变得更加可行。无人店的宗旨应该变为服务无处不在,通过智能客服、视频行为分析等方式,给顾客提供更舒适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