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百年“光影”建筑人生

来源:胡润百富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30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世界著名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让光线来设计”,于是一座座将光与线融为一体的伟大建筑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

贝聿铭.jpg

100岁的贝聿铭 《纽约》杂志摄影师Bobby Doherty2017年4月7日摄于纽约


426日,是世界著名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100岁生辰。这位在现代建筑历史上被称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其一生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无疑是建筑界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从美国的国家美术馆东馆、肯尼迪图书馆,再到法国卢浮宫改造工程、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日本美秀美术馆、台湾东海大学校园、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贝聿铭这个名字,几乎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


生平回顾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其祖辈为吴中的名门望族。作为中国银行行长的父亲贝祖诒,带着全家到了香港,后来到了上海。


143393885.jpg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律铭)


17岁离开中国之前,少年的贝聿铭主要生活在上海。祖父坚持让作为长孙的贝聿铭每年夏天回到苏州,与堂兄弟们在自家园林(狮子林)的玩耍,构成贝聿铭少年时代的重要记忆。


143393895.jpg

贝聿铭在狮子林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最开始时,贝聿铭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然而,贝聿铭对当时过于传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仅仅两周之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转专业改学工程。在此期间,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讲,被贝聿铭称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


7d9f8957ad9843998dcc9a89569ceca7_th.jpg

贝律铭与妻子卢书华携子女在欧洲度假


1938年,贝聿铭遇到在事业跟生活上相伴一生的卢书华(卢爱玲)。1942年,当时已是妻子的卢书华入读哈佛大学攻读景观设计硕士学位;同年,贝聿铭选择当时建筑思想更为创新活跃的哈佛,拜读于当时作为建筑学系主任的格罗皮乌斯门下。

 

1946年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他一生的建筑之旅……


贝聿铭作品欣赏



timg.jpg


timg (1).jpg


路思义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为台湾东海大学校园象征,位于整个校园的中心。1954年,由贝聿铭与台湾建筑师陈其宽合作完成方案,1962年9月至1963年11月建造完成。


051852.jpg

 

143394495.jpg


建于1978年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640.webp.jpg


建于1979年的北京香山饭店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1.jpg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jpg


建于1979年的纽约贾贾维茨会展中心,其使用的大面积玻璃材质完全体现出了贝聿铭“让光线来设计”的理念。

 

d60c02711d958d9dc2ce79b5.jpg


1981年,64岁的贝聿铭被钦点扩建卢浮宫项目。消息一出便掀起法国民众的反对声浪,不仅是华裔身份触怒法国名族优越感,更是他前卫金字塔设计方案充满争议。


d345bc312c794701ac34809d06d7034a_th.jpg


随后,他在广场上建了1:1的建筑模型,反对声音开始没有那么强烈了。最后,该项目被法国人称为璀璨的宝石,也成为了巴黎埃菲尔铁塔之外新的地标。


9101f49c30d443b6ac1970ece544376e_th.jpg

 

建于1996年的日本美秀美术馆,是一座典型东方式韵味的建筑。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打破传统的建筑风格,从而又进行创新。建筑外部框架为倾斜玻璃幕墙,外观新颖却又承载了古意。同时使用石灰石,及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

 

timg (3).jpg


要到达美术馆,需要走过一条两旁布满樱花树的弯曲幽径,穿过一条隧道,还有一座斜拉桥,仿佛传说的“曲径通幽”。贝聿铭认为,用最现代的材料和最简单的形状,也能诠释古老的桃花源的意境。


苏州博物馆.jpg


苏州博物馆1.jpg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律铭先生一生的建筑设计作品不胜枚举,并件件成为旷世杰作。他用一世纪的时间,倾其一生向世人呈现最美、最精致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