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小微企业”如何在上海创新?

来源:胡润百富
作者:屠海鸣
发布时间:2017-07-13

上海如想推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就必须重视“小微企业”在上海的创新发展,并做好“政府加市场”、“减租和减税”、“集群和整合”、“简政和放宽”的“四部曲”。只有全面贯彻落实这四步“加减乘除”,才能实现政协主席俞正声所期待的“让成百上千个阿里巴巴落户上海”的美好愿景。

屠海鸣 不同图.jpg


几年前,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上海工作时,多次在大会上提起阿里巴巴没有能落户上海的遗憾。俞主席为何如此惦记和牵挂此事?马云在一次演讲中道出了原委:“以前,我曾把阿里巴巴的总部设在上海淮海路,租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弄得漂漂亮亮的,结果特别累心,也招不到人”。最终,马云放弃上海转战杭州,并将阿里巴巴发展成了一张杭州的新名片。


那么,上海为什么让马云累心?在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又是否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呢?虽然看起来上海确实不是一个适合草根创业的城市——从地域文化分析,上海是成功者的天堂,也更喜欢“高大上”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关注不敌江浙一带;从经济成分分析,上海经济主要依靠国有资本、国际资本的支撑,民间资本的比重较小,发言权也就较小,难以赢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创业成本分析,上海的人力成本、房租成本等普遍偏高,对于缺少投入的草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跨不过去的门槛。


但“小微企业”真的无法在上海创新吗?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模式”。美国在世界绝大多数科技领域占据了创新的垄断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三大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三大资本: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国际资本;三大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新企业高速成长和新产业高效传导。对照“美国模式”可以发现,上海在“三大资源”中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三大资本”中的国有资本和国际资本,及“三大产出”中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方面均占有优势。短板主要在于政策资源不足、民间资本活力不够、新企业高速成长和新产业高效传导效果不明显。


而破解这些难题最需要的是:给足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推动新企业高速成长和新产业高效传导。如果要打通这条线,就必须重视草根创业,给千千万万个“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给“未来的阿里巴巴”更多的创业机会。


为此,上海应从盘活政策资源入手,按照“加减乘除”的思路,鼓励草根创业,培养更多的“小微企业”。首先是做加法,“政府加市场”,引导各类资金扶持创客。建议由政府推动,整合财政、金融,以及民间闲散资金,为创客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做减法,“减租和减税”,多措并举减少成本。建议政府部门研制政策,对小型创业企业的税费给予减免。第三是做乘法,“集群和整合”,搭建平台集聚资源。建议政府部门聚焦创业的“集聚效应”,为创客搭建更多、更大的学习合作平台。最后是做除法,“简政和放宽”,不拘一格破除壁垒。建议政府部门在国家已有政策基础上,简化手续、降低门槛,给创客更大的空间。


只有做好这四步“加减乘除”,才能实现俞主席所期待的“让成百上千个阿里巴巴落户上海”的美好愿景。


(本文作者系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