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显示,在过去的5年内,互联网保单量增长18倍,年化增长率高达78%。未来一年有比较明确的保险购买计划的用户规模将有2.17亿。
上述报告指出,互联网保民和实际网民的数量间存在巨大的缺口,该领域在未来五年内仍旧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一潜力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可见端倪,一众巨头纷纷携产品入场——
2018年10月,蚂蚁金服和信美相互合作推出了“相互保”(后改名为“相互宝”),借着阿里系的大流量之势,三天参与人数高达330万,一个月内超过2000万。 2018年11月,京东与众惠相互上线了“京东互保”的灰度测试。 2019年年初,滴滴金融上线大病筹款产品“点滴求助”和网络互助计划“点滴相互”。 除此之外,从2016年起经历了大浪淘沙、坚守至今的水滴互助也宣布于近日完成了B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近5亿元人民币。截止至今年2月,水滴互助已推出6个互助计划,为2300余个患病家庭分摊了超过3.2亿元的健康互助金。 2019年,网络互助在经过2016年争先恐后的崛起、2017年的“凉凉”、2018年的回暖之后,重新燃起了“战火”。 何为网络互助 所谓的网络互助,就好比是一个大家族,其中一户家庭出现了变故、失去了经济支柱,其他家庭各自出部分费用,帮助摆脱困境、并提供短期的经济支持。 作为一种创新的保险模式,网络互助其实是一种更加灵活、门槛也更低的风险抵御手段,也因此受到不少价格敏感群体的青睐。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就曾经提到,水滴互助的四千多万会员中,有三千多万来自三四五线城市。这些用户一方面意识到现有的保障有限,另一方面又觉得商业健康险价格过高,因此会对水滴互助一类的互助计划更加偏爱。除此之外,那些没有深入了解过商业保险的“新人”和年轻人,对操作简单的网络互助也更容易接受。 因着网络互助这些特点,加上前几年的筛选,整个行业的标准更加明确,市场被肃清,不少巨头终于下场,进入了赛道。 但同样是网络互助,不同的参与者其运营模式依旧有不同之处,长此以往,也会开拓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与方向。 网络互助两大模式
模式1:金融生态
后期加入的巨头们在网络互助这一领域更加倾向于采用金融的流量思维,比如蚂蚁金服的“相互宝”、京东的“京东互保”和滴滴的“点滴相互”。 这一切都和其本身的强金融属性有关,这样的背景也决定了整个产品的设计思路更偏向于金融产品。推出至今,“相互宝”用户数量可观,但 “京东互保”内测一天后下架,“点滴相互”因为滴滴公司本身的内部调整,前途难料。 相对来说,以金融生态模式为主要思路的巨头们并没有把网络互助当做自己主要的生意,它只是一个可以操作的渠道和入口,是它们本身建立的金融生态中并不那么重要的一环。 模式2:社交体系 依托于社交体系存在的网络互助平台中最出色的就是水滴互助了,同时它也是独立于各大巨头之外的行业领先者。 从创办之初,水滴互助就抓住了机会,借助社交玩法和水滴筹等模式协同,建立起了自己的规模。作为网络互助产品,社交网络的价值不容小觑,只有用户规模扩大,用户保障才能愈发充分,整个产品模型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社交网络提供的信任感和裂变式网络效应,成为了产品快速发展用户的关键所在。毕竟网络互助的根本还是“抱团取暖”,社交体系的特性显然更加适合承载这一属性。这对那些在巨头的竞争之下求生存的网络互助公司而言,是唯一可以取得生机的运营模式。 胜负尚难预料 对于巨头入场,很多人都会认为巨头凭借强大的资本和资源,吞下整个市场是必然的结局。但事实上网络互助这一领域未必如此。 现有的基础: 从现有的规模来看,水滴互助用户突破7000万,是行业第一;从已有的案例来看,水滴互助又有了先发优势,其业务成熟度数一数二,在三四五线城市中的受众也对其有非常高的信任度。而巨头们的网络互助之路才刚刚开始,虽然名声在外,但是信任的建立还是需要时间的。 未来的发展: 以水滴互助为主的网络互助平台公司依附社交网络,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社交互助生态,积累了大量用户,并在时间和案例的积累下传达了自己的理念、产品,达成了一定高度的转化率;以金融体系为主的巨头产品在生态环境方面缺乏天然优势,入场时间又相对较晚,投入力量有所保留,如何以后来者的身份赶超,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总的来说,这一场竞争,以水滴互助为代表的独立公司全力投入,而巨头们却只是“部门”相抗,双方胜负难以预料,若水滴互助能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说不准最后就是巨头们铩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