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瑞幸咖啡正在寻求美国IPO,已经在接触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信在内的几家投行,准备质押股票贷款2亿美元,目标是在IPO中寻求30亿美元估值。对此瑞幸咖啡表示消息不实,不做评论。由此是否可以推测,瑞幸咖啡已经进入到了上市之前的静默期?
2017年11才刚成立的瑞幸咖啡,在2018年12月就已完成了B轮融资,估值飙升至22亿美元。从2019年起,关于瑞幸要上市的消息接连不断。消息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都是称其将在2019年上市,只是上市的地点从一开始的香港转移到了美国。
最新的报道消息称,瑞幸的天使投资人、非执行董事长陆正耀将以瑞幸咖啡的股票来担保2亿美元的贷款。甚至有内部消息透露,瑞信已经同意提供融资金额的一部分,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还在进行谈判沟通。
但无论外界传言如何纷纷扬扬,瑞幸方面都没有正面承认过。
不差钱和亏损现状
其实一直以来,瑞幸的营销推广手段可谓是风风火火,甚至大有踩着同行而上的气势,以激进的方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宣传自己的机会,让不少人感到有些不适。但这挺不影响它的飞速发展,在极短的时间内拥有超过了两千家门店,提供热情的促销和外送服务,试图与星巴克比肩。 在这飞速发展背后,瑞幸咖啡的亏损也同样不容小觑。2018年1-9月的经营数据显示,其净亏损高达8.57亿元。尽管如此,瑞幸却并不在乎,毕竟融资一轮接着一轮,他们“不差钱”。瑞幸CMO杨飞曾经表示:公司现金流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坚持3-5年不盈利。 但仅仅是“不差钱”,不怕亏损,就能让瑞幸咖啡长久且向上地发展吗? 互联网咖啡之路 以瑞幸咖啡为主打的互联网咖啡始终有一个怪圈——看起来风光无限,但事实上始终没能探索出盈利的具体模式。 作为比瑞幸更早投入互联网咖啡的连咖啡在春节前后完成了一轮店面调整,将那些不盈利的以及不符合品牌要求的线下门店关闭,关店比例达30%-40%,即便是店铺网点占比最高的上海,目前也只剩下70多家门店在正常运营。 这一举措对连咖啡、对互联网咖啡行业都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消息。毕竟连咖啡一度从2017年起就已经实现了盈利,并保持了一段时间。在人人都以为它开始走上正轨、将迎来真正的曙光时,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走上了下坡路。 连咖啡这一个跟头似乎是在告诉市场——保守的市场策略恐怕是走不通了。 那么打法激进的瑞幸咖啡是否就能带领互联网咖啡“建功立业”呢? 从目前来看,可能并不见得。瑞幸咖啡疯狂扩张的背后,是高成本、粗运营的操作手法,为了快速拿店,瑞幸给出的店铺租金高出市场价许多,成本惊人;为了拉拢用户,巨大的补贴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一旦融资不顺,资金链断裂,瑞幸马上会陷入人财两空的困局。因此,有网友将现在的瑞幸和当初的ofo相提并论,甚至大胆预言它们将殊途同归,也并非没有道理。 上市是否真的能扭转现状 想要避免成为下一个ofo,对瑞幸咖啡而言,找到真正的盈利点才是关键,而这需要从咖啡行业的本质出发,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目前咖啡行业最著名的成功案例就是雀巢和星巴克。雀巢代表的是便捷、快速、安全、价格亲民;星巴克满足了消费者社交和情感的需求,这是它们各自的优势,也带来了盈利的机会。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了消费者对咖啡产品的两种消费本质——其一是提神醒脑的生理需求;其二是享受与同事朋友们沟通社交,或者独处放松的环境。 但是以瑞幸为代表的互联网咖啡,在价格和便利方面比不上雀巢,甚至包括各大便利店提供的咖啡,都要比它便宜;在社交需求上也赶超不了星巴克,毕竟瑞幸咖啡的店铺更像是一个流水线,没有舒适且充满隐私感的环境,无法给人足够的放松,也不那么体面,代表不了个人品味。 无论在营销上瑞幸咖啡如何“碰瓷”同行,事实上都不足以成为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再考虑到瑞幸咖啡的成本和目标,它的现状着实有些尴尬。 哪怕瑞幸咖啡真的成功上市,它在好好做咖啡、实实在在盈利方面依旧还要重头思考、认真研究,如此才能给互联网咖啡行业带个好头。 当然,如果瑞幸的目标根本就不在“咖啡”上,又是另一回事了。